哪有父母不愛孩子,那一雙清澈的眼睛,熟睡中跳動的睫毛,都會牽動父母內心最深最真的愛。但是有些愛,真的會成為孩子成長的牽絆。
以下分享兩個真實的故事,但是為了保護來訪者信息,孩子的信息已隱藏。
情景一
6歲的萱萱,被幼兒園的老師介紹到格萊德咨詢注意力訓練課程,因為老師的感覺是孩子在幼兒園不能夠跟隨,不能夠遵守幼兒園的規則:其他小朋友在做游戲的時候,她可能就會自己去圖書角隨意翻看繪本;老師帶大家讀繪本時,萱萱可能會去衛生間玩水。老師很頭疼。
在我的觀察中,我感覺這是一個聰明的小丫頭,她在察言觀色,在試探所有人的底線,她不覺得自己要遵守規則。如果按照這樣的狀況,萱萱很難適應馬上就要到來的小學生活。
我建議孩子做一段時間的訓練。在訓練的過程中會有心理輔導,會讓孩子慢慢的適應不同規則的轉換,并在個人狀況有好轉以后安排同齡孩子共同的課程,推動孩子的成長。
萱萱媽媽說:“好的,老師。我很希望孩子來上課。因為我真的沒有辦法了,我也很頭疼。但是我要問一下孩子的意見,因為我們在家對孩子不約束,帶孩子的方式是很民主的。”
然后媽媽和顏悅色的問萱萱“寶貝,你要不要來上課?”萱萱大聲的說“我不要來上課,我要在家玩!”
媽媽又勸了孩子好一會兒,孩子堅持要在家玩。
媽媽很尷尬,但是堅持尊重了萱萱的“意見”。
8歲的時候,因為適應不了學校的生活,萱萱被要求“陪讀”。
我總是能想起這件事,因為我覺得有時我們誤解了“民主”的概念。在孩子沒有完全行為能力的成長過程中,家長要為孩子做選擇,要在一些事情上適度“專制”,這不是不尊重孩子,而是為孩子負責。
情景二
新新,9歲男孩,有一段時間,媽媽總在孩子的書包里發現一些文具,問新新時,新新就說是同學送的。直到有一天,老師找媽媽談話,說新新在學校偷偷拿別人的東西放在自己的書包里。老師讓媽媽教育一下孩子。
媽媽很郁悶,放學后,媽媽把新新帶到一個大型的文具店,讓新新買足夠的文具。新新很開心,就選了近千元的文具。高高興興的回家了。
媽媽說“我覺得孩子不缺就不會拿別人的東西了?!?/span>
我問媽媽“新新之前缺文具嗎?”
媽媽說:“該買的都有?!?/span>
我對媽媽說,遇到這樣的情況,我們要心平氣和的和孩子談,問問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,也許孩子是因為好奇,也許孩子是沒有界限,也許孩子是因為不喜歡某個孩子,通過拿他的東西在“報復”。我們得知道原因才能幫孩子清晰思路,知道接下來應該怎么做。
其次,媽媽的邏輯是孩子不缺就不拿別人的東西了,那反之,如果別人的東西你沒有,父母也不能夠提供,就可以拿別人的東西嗎?這種原則性的問題,如果父母的教育是含糊不清的,孩子就會含糊不清。
可是,我們也不忍心苛責這些家長,誰不是在學著做父母?誰在帶孩子的過程中不迷茫。發展一個家庭,成為父母本就是是世界上最困難,也是最復雜的工作。